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关于我省小微企业园建设的调研与建议
- 分类:新闻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8-11-10 10:51
- 访问量:
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关于我省小微企业园建设的调研与建议
- 分类:新闻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8-11-10 10:51
- 访问量:
新闻转载自:浙江在线
民营经济是浙江发展之本,实体经济是浙江发展之基。统计显示,浙江共有小微企业190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7%,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GDP的65%、税收的54%、出口的76%和就业的80%。解读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小微企业无疑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样本。
浙江正处于由小微企业“大省”向小微企业“强省”发展的转型期,由粗放型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但是,小微企业“低散乱”现象成为浙江经济转型路上的现实之困。从产业链看,小微企业大多处于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的低端,面临产业层次低、布局分散、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自身环境看,小微企业缺空间、缺平台、缺配套、缺规范的短板,成为其转型顽疾。如何引领小微企业转变成长轨迹,实现浙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是必须破解的现实课题。
根据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部署和“‘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大调研安排,省委党校中青班围绕小微企业园建设这一课题分赴温州等地开展蹲点调研,分别与企业家代表、专家学者座谈,听取意见建议,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从平阳万洋小微园的采样分析看创新和突围
平阳万洋小微园位于平阳县滨海新区,占地866亩,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系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园。现一期工程已交付使用,入驻企业117家。调研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有这样几个突破:
1.产业集聚,切题“小微”。万洋小微园强调主导行业企业数占比达70%以上,即汽摩配、机械制造产业入驻率在70%以上。以用户需求为先,从细节和服务上主动切题“小微”,抓住小微企业用地需求在1亩到5亩之间的普遍性。过去,招拍挂工业用地面积大多在15亩以上,超过小微企业所需,其资金与设备投入均难以企及;而一般的标准厂房,又因为标准化的结构设计,难以适应不同行业的生产需求。为此,万洋小微园对整栋厂房进行分割出售,办理独立产权证,可进行银行贷款;推出“私人定制”,企业可在300~20000平方米的区间里任意选择厂房类型,并可定制7.5米层高(一般标准厂房层高5米)和独立庭院,满足不同行业的个性化需求。
2.产城融合,资源共享。园区在30分钟步行圈内建设农贸市场、员工宿舍、人才公寓、中央食堂、物流中心等配套设施,让企业员工在家门口享受城市生活,为企业提供智慧化管理、全面金融服务、统一物业保障、全程代办等一站式高效便捷服务。为同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当地政府、金融机构的支持下,园区入驻企业除可以办理厂房按揭贷款外,其生产设备也可办理按揭贷款;特别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可享受首付两成购买设备的政策,还能获得万洋集团的股权投资。
3.保本微利,可持续发展。保本微利,是温州小微企业园建设的重要原则。温州市委、市政府从启动之初就强调,建设小微企业园不是搞工业地产,坚决杜绝“炒厂房”现象。据此,万洋小微园的开发主体万洋集团与属地政府签订合同,按照“限房价、竞地价”的方式,提前限定厂房最高转让价格,并约定入驻企业退出小微企业园时厂房由政府优先回购,个人购买厂房必须凭企业营业执照,工人宿舍也只能和厂房搭配销售,真正实现“政府能调控、小微企业能承受、开发企业能接受、小微企业园建设能持续、实体经济能发展”等多赢目的。
二、我省小微企业园建设的特色亮点
调研中发现,浙江省小微企业园的建设不是简单地搞标准厂房,也不是低散乱企业的生搬硬套,更不是“新瓶装旧酒”的包装整合,而是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创新、模式优化、环境营造、推力强化,打造拥有“阳光雨露”系统集成的小微企业全新生长平台,打造传统产业升级、企业创业创新的沃土。
1.起步早。自2013年,浙江率先启动小微企业园建设,着力培育小而精、小而新、小而专、小而美、小而特的小微企业集群。如今,全省已建成各类小微企业园590个,建筑面积7162万平方米,入驻企业44025家。
2.模式新。浙江充分调动民营资本参与建设小微企业园的积极性,因地制宜采取政府主导开发、龙头企业开发、企业联建、工业产权开发、专业机构开发、村集体联合开发等模式。比如,义乌美创园是以存量低效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建设的小微企业园,致力打造“义乌市品牌化妆品出口孵化基地”。园区按照“七个一”标准建设(一家牵头企业、一个园区规划、一个产业链条、一个入园标准、一套管理机制、一批公共服务和一套扶持政策),设置研发、设计、检测、展示、营销、体验、行业服务、专家指导等“八大中心”,实现产业集群、研发创新、服务配套、人才集聚等四大功能。
3.政策优。浙江在小微企业园用地保障支持、创新金融服务、优惠财税政策、城建配套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2291.11亿元,比2014年末增加3998.2亿元。在税收方面,全省积极落实六项减税政策,不少小微企业领到了减税降负的“大礼包”。
4.配套齐。浙江坚持把产城融合的理念贯穿小微企业园建设的全过程,针对不同规模、不同定位的园区,明确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并融入园区规划设计环节,确保配套设施与园区同步建设、同步推进。
5.门槛高。浙江明确要求,小微企业园要有相对明晰的产业定位,主导及关联产业的企业集聚度原则上不低于70%,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各地按照亩均效益综合评价要求,制定小微企业入园标准,建立入园审核、动态管理及退出机制,支持创新型、科技型、成长型、“专精特新”小微企业优先入园。对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排位末档或未达到其他约定条件的已入园企业,及时予以整改或劝退。
三、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的建议
当前,全省各地建设小微企业园的干劲十足、行动迅捷,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规划布局和选址不尽合理,建设程序不够规范,配套设施不尽齐全,运营管理不够到位,入驻企业仍有“鱼目混珠”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如下:
1.创新推进机制,强化规划引导。建立各级小微企业园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由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以协调解决小微企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涉及各职能部门的问题,落实小微企业园的组织服务功能,督促推进全省小微企业园的开发建设。强化主体责任,落实问题解决方案。对于因各类问题影响建设进度的,要由牵头部门制定问题解决计划和时间表,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定期开展建设推进情况交流,切实履行首要责任单位职责。
2.优化产业布局,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小微企业园选址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与各地主要集聚产业相结合,进一步突出主导产业和特色,避免盲目无序发展。各级政府要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大限度地压缩审批时限、减少审批环节,确保小微企业园项目审批畅通高效;深入实施驻企服务员制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注重与“三改一拆”相衔接,先建后拆,引导入园,保护产业链和现实生产力;及时开展“回头看”活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
3.加大开发投入,保障发展空间。加大土地投入,坚持用地指标向小微企业专项倾斜,用足用活土地政策,促使优质项目尽快落地;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配套补助,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小微企业园建设;进一步细化政策“大礼包”,推动实施一批财税、投融资、不动产、行政审批等扶持政策。
【执笔:省委党校2018年第二期中青一班潘建中、刘兴景】
万企通平台
微信公众号